论《内经》与《易经》之关系是什么(论内经与易经之关系)

解答 问题 2023-05-24 2 0
论《内经》与《易经》之关系是什么(论内经与易经之关系)

提要本文参考了诸多文献,‘哲医论坛’考证了《易经》与《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两者的关系,认为医易同源源于巫;《易经》成书于西周,《内经》成书于西汉;内经》受《易经》的诸多影响,要更好地研究《内经》思想渊源,就要研究《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源。《内经》是集汉代以前中医学之大成,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两部伟大的著作对中华文化发展和医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这两部著作的关系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是就开始了,近十几年来又呈现兴盛之势,微信哲医论坛原创作者参以往的研究成果,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医易同源

远古时期,在及其落后的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弱小无奈,变化多端的祸福利害,迫使人试图预知和防备,从使这件事的人就叫巫,巫神占卜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在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巫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重要。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早中期虽然王权为主导,神权亦然很重要,巫的地位仅次于君王。在夏商时期,巫占卜天地,占卜国家大事,也占卜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估。并根据当时的诊治经验给予施救法术。这种占卜就是易术,所以说医易同源于巫。(微信:哲医论坛)

关于医源同巫,在《中国医学史》已有论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皆有神巫的影子。《说文》《山海经》《史记》记载的最早医人皆为巫。在《内经》中也有皇帝与巫彭、巫咸等问答论医的记述,而他们都是上古时期的巫医之人。文献记载在西周以前和西周初称医治疾病者皆为巫。

易源于巫就更好的理解了《易经》就是对占卜的系统化理论总结,可以这么说,巫就采用伏羲八卦,或其他占卜方法进行预测应对疾病的。而《易经》就是文王对伏羲八卦的进一步演绎并经后人(相传是孔子再编撰)进一步阐述而著成。

综上所述,医易同源,同源于巫。

二、《易经》成书的年代

《易经》成书于周初,这几乎是古今学者较为公认的,其依据有:一是系辞中所论及史实在周初之前,如:“丧羊于易”(大状爻辞),“丧牛于易”,是讲殷商高祖王亥在有易国被杀,牛羊被夺之事。“帝乙归妹”(归妹爻辞),“高宗伐鬼方”(既济爻辞),这里的帝乙即商君纣王之父,高祖即武丁。也有商周之交的史实,如“箕子之明夷”(明夷爻辞),也有周初的史实,如“康侯用锡马藩庶”(晋爻辞),这里的康侯即武王之弟卫康叔。二是《尚书》是夏商周的政论公文,未曾提到《周易》之书名。三是《左传》《周语》则有《周易》之名。四是卦辞用语习惯与商周卜辞十分相似。

至于《周易》的作者,较认同司马迁《史记》所说:伏羲创八卦,周文王演义为六十四卦,写成《周易》中的《易经》,再经孔子进一步阐释增加《易传》,使《易经》更完善,成为儒学六经之首。自《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之言后,后世更加尊崇。但也有学者对《周易》的作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是西周后期的贵族中占卜之人所作,也许是托名周文王而已,其理由是,与西周《康诰》《无逸》等文诰的帝王惯用语言“敬德保民”等不同,普遍常用“亨”“利”“贞”“吉”“元”等等,倒是比较像普通贵族的语气。

三、《内经》成书的年代

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学界较公认是多人汇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果而成书,非一时一人之作。其根据有:一是关于书的命名“黄帝内经”,汉初社会文化氛围是崇尚“黄老之学”,著书立说多有托名黄帝及臣子的习惯;二是《内经》引用了西汉以前多个时代50多部医学文献,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基本保留者有《脉度》《本藏》《诊经》等16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上经》《下经》等8种,仅提及书名者有《揆度》《奇恒》等29种,论述中出现“经言”“经论”“经曰”或“故曰……”“所谓……”等等,都是引用文献的用语方式,也无从考其语出何处;三是作为药学之大成的重要著作《内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在《五帝本记》记述黄帝时只字未提岐黄论医著书之事。仅有的是:在《孝武本记》《封禅书》两篇中用同样的文字写到岐伯:“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鉅、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此处提到的风后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述黄帝时也有记录:黄帝周游华夏大地“鬼神山川封禅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从此意可知,风后是黄帝的臣子,那么就推断岐伯也是黄帝的臣子,而且是掌管医疗保健的臣子,这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提到的帝“属岐伯使尚方”,也得到了证明。《史记》本记书表世家列传记述了汉以前众多的重量级的人物事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专篇是《扁鹊仓公列传》,而岐伯及《黄帝内经》比二者早而且重要,却未记述,这说明当时《黄帝内经》还未出书;四是《内经》中提到的巫彭、伊尹、鬼臾区等在《史记》中也提到了。五是很多学者认为《内经》的七篇“大论”的词语习惯与其他篇幅明显不同,怀疑是汉代更晚时期的学者所写。以上这几点说明《内经》非一时一人之医学著作,是总结了诸多医学文献编撰而成。但为什么以岐伯答论最多,说明岐伯是远古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

关于《内经》成书的年代,笔者同意在公元前96年即《史记》成书时间,和公元前26年《汉书?艺文志》成书的时间之间,即公元前96年~公元前26年。因为《艺文志?方技略》是现今文献最早提出《黄帝内经》艺术的目录文献,此后,东汉张仲景(公元150~公元219年)也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也是提到了《内经》,这些可靠的依据说明《内经》成书于公元前96年~公元前26年间。

四、《易经》对《内经》的影响

虽然《内经》没有一处清楚的提到《易经》《周易》《易》一书,也没有一处采用《易经》的卦爻符号,但还是能找到一些引用《易经》言语或者说受《易经》影响的痕迹。一是《天元纪大论》一段鬼臾回答皇帝的话“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无运终天,布气真灵;曰阴曰阳,曰柔曰刚,七曜周旋,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坤元”。是引用《周易》乾坤二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周易?说卦传》“玄天之道,曰阴曰阳,玄天之道,曰柔曰刚”“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另外《天元纪大论》在解释阴阳变化时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也是《周易系辞传》中“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意思。第二篇是《灵枢?九宫八风篇》中关于八卦九宫的位序是受《周易?说卦传》中位序影响。

研究《内经》《易经》的内容和思想体系就能看到《内经》吸收了《易经》的思想理念和观点,受到《易经》很多影响。当然《内经》也吸收了《周礼》《老子》等诸子的思想影响,汇集了众多国家的学术成果。《内经》在哪些方面受到《易经》的影响,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受《易》学哲学的影响。有利于《内经》医学哲学观的形成。“易”者变也,阐述一切之物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之本元是阴阳双方的互相资生制约转化等矛盾运动,这在《易经》乾坤两卦论述得最精辟,《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此观点的隐用和发展,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化气,阴成形”等等。《内经》在阐述人体的生理结构、病理变化、诊法治则诸方面无不引用了阴阳学说,也就是说《内经》的哲学思维和医学理论都浸透了《易》学的阴阳变化观点。

(二)象数观察思维方法的影响。《易经》最显著的特点是用取象比类和卦的数位阐述人事利害、天文地理、自然变化,用阴阳上下、水火、天地、风雷、土木等比类取象阐发道理,在当时人们对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病理很蒙昧的条件下,这是认识人体和诊疗疾病的最好方式。在数理方面,《内经》受《易经》二进位方法,及二三四六八、六十四等卦数的影响,在研究阐发医学理论时注重“合于术数”(《上古天真论》)“循经守数”(《疏五过论》),如讲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上古天真论》女数七,男数八,人体的脏腑经脉经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就连《内经》的卷数篇数也有阴阳数字之安排,上下各八十一篇,共三十六卷,即九九八十一;六六三十六之意、这种术数方法虽有牵强之嫌,但能起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之作用。

(三)《易经》身体心理社会环境辩证统一观的影响。《易》六十四卦在预测阐述事物变化,天文地理,人的心理,社会关系,政治管理,无不论及,即所谓“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内经》受道家“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思想指导,同时也接受了《易》学中具体的分析阐述事物变化处治的方法,要求医生在识病治病时,上观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文,更完善了中医学的整体观,这种整体医学观建立了中医独特的医学模式。当代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交的要求,证明了《内经》医学模式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四)受预测、预知、预防思想的影响,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易经》是我国最早的占卜著书,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定国家大事,预测社会事物和人的生活变化,预备处治方法。《内经》《五运行大论》《脏器法时论》等篇借用《易经》八卦八方八风,天干地子及阴阳五行生克变化学说,阐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并提出预防思想。如:《脏器法时论》“肝病者,愈于丙丁,加于庚辛,持于壬癸,起于甲乙”等。《五运行大论》《天元纪大论》均有用阴阳五行天干地子方位推论气之太过与人体病变的变化的预测,根据可提前做好防止和善后处理。

小结:就《内经》与《易经》关系来说,《易经》作于西周,成于战国。《内经》成书于西汉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吸收了《易经》许多重要思想和学术观点。因此要深研究和学习《内经》,就必要学习研究《易经》。

参考文献:

1.常存库张成博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月第9版

2.张其成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张其成医学网2007032

3.王万顺《周易》与《黄帝内经》的关系L安阳晚报2016.2.1

4.李建国王洪琦《内经》与《周易》阴阳五行观之比较贵阳中医学院学报J2009年31卷第5期

5.邵伟华《周易与预测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6.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6月第1版

7.《灵枢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3月第1版

8.汉司马迁著史记M曹金洪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9.汉司马迁著史记M梁绍辉标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